于施洋:深圳在数字经济中担当重要角色

于施洋:深圳在数字经济中担当重要角色

 

未来大湾区在全球的数字经济发展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数据作为第七个生产要素,将揭开了下一个一百年的重要序幕。深圳作为大湾区重要的城市,有先机、有挑战、也有责任。深圳有六个方面的挑战值得关注,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三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是全球的数据湾区

刚刚过去的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数据作为第七个生产要素提出来,这将是中国未来下一个一百年的重要序幕。由于中国的人口规模、企业规模、经济活力、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在中国构建一个全球超大规模的数据要素市场成为一种可能。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有四个“前所未有”,对我们国家未来一百年十分重要。

 

第一个“前所未有”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中是最重视大数据数字经济发展的,他不光在国内讲,也在全球各地讲,而且把它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在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

 

第二个“前所未有”是,从中国政府的管理体制来看,现在地方绝大多数省市都成立了大数据局或大数据中心,还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规划,这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个“前所未有”是,经过过去二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我们培育了庞大的网民基础,可以在中国遥远的山村刷手机买农副产品,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培育的数字经济发展力度在世界上前所未有。

 

第四个“前所未有”是,中国在专利应用、5G基站部署上超过其他国家,使得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有一个领先全球的机遇,这在中国百年历史上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大家也可以看到,未来正是基于这些“前所未有”,中国在数据市场上有了领先全球的可能。据IDC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拥有的数据总量会大大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的数据资源丰富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因此,我认为,如果说纽约是金融湾区,东京是产业湾区,洛杉矶是科技湾区,那么,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很有可能是全球的数据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可以用四个数据来概括:用全中国1%的土地、5%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2%的全国GDP,同时它未来拥有中国全部数据的20%以上。这意味着大湾区在数据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然,我们的优势还有很多,举几个比较典型的。首先是我们的科技资源、产业资源特别雄厚。深圳有华为、腾讯、平安、大疆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级大公司,这些公司不管是科技实力还是公司市值,加在一起,在上市公司市值中都要超过北京和上海的总和,这个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基础设施方面,我们的光纤接入率全国最高,广州和深圳的超算水平是国际水准。在大数据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方面,我们也走在全国的前列,比如大湾区制造业企业互联网销售率和采购率超过40%,制造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的采用率也很高,服务行业数字化水平、智能化水平都在全国处于前列。大湾区的跨境电商,也走在前面。深圳是大湾区的核心支点,很多机构最近几年都做了关于信息消费、信息社会的指数、排名,在所有排名当中,深圳都在湾区、在中国居于前列。

 

综上所述,我认为如果说1919-2019年是中国实现工业化,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一百年,下一个一百年就是我们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强起来的一百年,而在这当中,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湾区,大湾区的支持点就在深圳。

 

深圳未来的六大挑战

深圳有先机,也有挑战,站在全国的角度,我认为有六个方面的挑战值得关注。

 

第一个挑战,虽然我们在组织体系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全球来看我们是超前的,但仍然有些地方需要完善,比如很多地方都建了大数据局和大数据中心,但设置各有不同,甚至有些地方是五花八门,顶层缺乏更强有力的统筹机制,顶层和地方还需要更进一步协同。

 

第二个挑战,在法律层面、数据产权性质方面,我们在立法、实践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推进。现在美国和欧洲在这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甚至欧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而中国在这方面还相对滞后。在数据要素确权或者产权性质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形成是无源之水,缺乏地基,这方面的工作未来挑战很大。

 

第三个挑战,形成数据要素市场需要具备一些基本要件,比如人才、资本。作为要素市场,需要一整套体系,要有交易所、评估、培训等等一系列要件。中国要想形成数据要素市场,这些要件正在形成过程当中,尚未形成一个体系。未来数据要素质量的评估、定价体系、确权体系、监管体系等都需要我们加快推进。

 

第四个挑战,未来数据要素市场应该是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目前我们一方面存在着局部相对高度集中的状态,另一方面还存在脱节,比如政府的数据和社会化、企业数据之间的融合度还不是很高。科研数据和企业应用数据融合度也不是很高,数据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也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什么时候互联网数据真正和产业界,特别是和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比重特别高,数据要素的市场才能真正形成。

 

第五个挑战是监管方面,现有监管模式对于线上线下,对于跨区域、跨时空,未来在技术和行政上的难度都非常大。

 

第六个挑战是基础设施,我们的预测是再过3-5年,现有数据中心、网络等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数据要素市场形成、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我们急需要在未来构建新型的国家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这是一个特别大的命题,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深圳在未来三个方面大有作为

这几个方面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未来机遇特别大,责任也特别大。深圳在三个方面可以特别有所作为:

 

一是在未来数据要素市场形成的体制机制方面可以运用我们的优势进行机制上的创新,敢为人先,在管理机制上走得更超前,两个特别行政区、两个经济特区、三个片区之间形成一个全新的数据要素市场流通的管理机制。

 

二是未来深圳还有一个特别大的机会,即基础设施方面,不仅仅走在中国的前面,还要走在世界的前面。总书记曾经提出要建设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未来以深圳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这方面应该作为先行地区,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比如最近中央提出要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这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抓手。通过这些工作,未来把深圳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提升到全新的高度,这是从当下就要抓紧推进的重要工作。

 

三是从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形成的角度来说,必定要有市场体系,而这个体系中,一些重要的要件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些要件的构成中,深圳可以在其中的很多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数据资产的评估、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深圳可以在未来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数据交易所。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特别是深圳在湾区发展中的定位,在数字经济领域、数据要素市场构建大命题下的个人思考,希望以2020年作为一个新起点,深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能够走在前列,发挥窗口的作用、示范的作用、引领的作用。